相向而行 促进旨在相互了解的“中国能力”建设

近年来,“中国能力”成为德国的热门话题。在德工作的华人教授得益于深厚的中德双文化背景,对此有着更加深刻理解。近日,科技日报记者应邀参加德国华人教授协会主办的发展“中国能力”论坛。“深化相互了解,坚持平等对话,理性看待合作与竞争。”是这一别开生面的论坛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搭建文化交流的桥梁

  “我特别高兴德国华人教授协会能在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主办以德国的‘中国能力’为主题的论坛。”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副校长卡伦·谢尔教授在开幕致辞中热情洋溢地说。围绕“中国能力”的主题,谢尔教授介绍了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多年来与武汉大学等中国高校建立的良好合作伙伴关系,谈到了中国的“丝绸之路”倡议给杜伊斯堡港带来的变化,以及目前的舆论和政治压力。她强调说:“尽管如此,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将继续与孔子学院合作。我们深知‘中国能力’源于多年的合作伙伴关系。”

  德国华人教授协会主席、明斯特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主任蒋晓毅教授介绍说,成立于2006年的德国华人教授协会旨在通过共同的文化背景促进其成员的交流与合作,并支持中德之间的学术交流。随着中德关系的发展,尤其是教育界的广泛交流,德国华人教授人数已经增长到80多位。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今年是协会时隔3年首次召开线下会议。蒋晓毅强调说:“在目前国际局势以及中德关系发展的特殊背景下,促进德国的中国能力建设意义深远,德国华人教授应该作出一份努力。”

  会议主办人、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医学院陆蒙吉教授表示,在德国发展“中国能力”是一个影响我们所有人的多方面而且复杂的话题,德国华人教授对两国有最深刻的了解,应该在这个话题上发表自己的意见。

  中国驻德使馆教育处黄伟公参线上致辞称:“作为独立的智囊团体,德国华人教授协会凝聚了在德华人教授的集体智慧,鼓励和扶持华人学者在德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发展,并在促进德中两国之间高等教育和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跨文化、跨学科的桥梁作用。”

  培养真正的“中国能力”

  德国著名汉学家、前杜伊斯堡孔子学院德方院长托马斯·海贝勒教授详细解读了何谓“中国能力”。研究中国已经50多年的海贝勒引述了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的名言:试图在不了解中国历史的情况下了解当代中国,就像在山中盲目飞行。

  与那种靠二手资料研究中国的所谓“中国问题专家”不同,海贝勒反复强调:“如果你想传达关于中国的知识,你需要第一手数据。良好的中文能力,与中国各界保持联系,并且经常到中国不同的地区去深入研究,是培养‘中国能力’的必要条件。”在他看来,中国正走在通往世界技术顶峰的道路上,到2035年将引领世界十大高科技领域。

  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下萨克森州能源研究中心侯正猛教授介绍了他负责的中国能力中心的发展情况,以及连续举办四届的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中国周”活动。慕尼黑应用管理大学唐敏教授介绍了她们的中德创造力互动项目。无论是“中国周”活动中邀请重要人物参与,还是互动项目中赴中国的实地考察,教授们从实践中探索出许多加强“中国能力”的宝贵经验,包括增加相关活动的参与感,鼓励感兴趣的朋友去中国亲自感受,坚持平等的对话等等。

  华人教授协会荣誉主席、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慕尼黑工业大学孟立秋教授主持第一个嘉宾讨论,内容涵盖孔子学院的活动,舆论和政治压力对中德经济合作的影响,以及中德合作中有待改进的方面。

  如何解决这些有待改进的问题,孟立秋说,一是平等对话,倾听以及理解彼此的想法。二是并肩前进,中德合作是一种携手并肩的关系。三是正视现实,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四是综合两种文化思考问题,关注和加强文化之间的共性。孟立秋感言,教授协会尽管人数有限,无法推动伟大的事情,但可以尝试以创新方式去推动一些小事,并在中德合作过程中信任对方和自己。

  理性看待合作与竞争

  在论坛的第二部分,纽伦堡工业大学的韦乃铭教授介绍了德国经济对中国依赖度的一些基本数据,分析了2016年中国美的集团收购德国机器人制造旗舰企业库卡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德国联邦政府开始强调技术主权的过程,并主持了嘉宾讨论。马格德堡应用科技大学副校长丁永健教授、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汉堡大学张建伟教授、前赢创工业公司董事俞大海博士分别就德国与中国在经济、能源政策和前沿研究方面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俞大海谈到,中国和欧盟在某种方式上减少双方依赖性是正常现象。中国正在大力开发自主的技术,对欧美的技术依赖性在降低。另一方面,中国在积极发展东南亚、非洲和南美市场。欧盟企业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找到新的与中国共同合作的领域。

  丁永健表示,首先要看到中国企业收购库卡给德国社会带来了强烈的心理冲击。其次,分析中德之间所谓的2%的依赖程度,如果看几个具体的领域,影响还是非常大的。例如汽车领域德国对中国的依赖度可能就高达40%,化工领域更是离不开中国。

  张建伟表示,最近20年来,中国的科技飞速发展,很多科技攻关项目陆续取得良好效果。中国的产业链完备,许多商用产品开发速度领先于欧美。以机器人技术为例,2016年收购的库卡,当时还算先进,但现在中国企业已经快速赶上,在最近的自动化展会中,先进的协作机器人一半与中国企业有关。中国在新的科技领域,例如人工智能、电动汽车、自动驾驶等,有很多的优势,其中就包括庞大的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如果说欧洲或德国对中国有依赖的话,应该主要是依赖中国丰富的人才。将来如果中国的人才不再青睐德国,那才是大问题。

德国华人教授协会主办的发展“中国能力”论坛中,孟立秋教授、海贝勒教授、唐敏教授、侯正猛教授(从左到右)围绕中德合作展开热烈讨论。图片来源:科技日报

德国华人教授协会主办的发展“中国能力”论坛中,孟立秋教授、海贝勒教授、唐敏教授、侯正猛教授(从左到右)围绕中德合作展开热烈讨论。图片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