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周活动以“学生日”拉开了帷幕

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第五届中国周活动以“学生日”拉开了帷幕。与过去的两年不同,今年的中国周活动首次采用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作为中国周正式开幕前的热场活动,吸引了近60名的线上和线下观众。

“学生日”的主持人由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主管教学的副校长Christian Bohn教授担任,在简短地回顾了他在中国的经历之后,他表示,尽管国家之间不可避免的会有差异,但人民之间不应该有差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应该是放在首位的,这就是为什么像中国周这样的活动非常重要。

会议伊始,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黄伟先生便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现在是受益于中国政府奖学金计划(CGS A类)的15所德国大学之一!除了该中国政府奖学金计划外,黄参赞还为德国学生介绍了以其他方式访问中国的可能性及申请程序。他表示,中国政府非常欢迎德国学生来华交流,计划在中国长期学习(超过6个月)或获得CGS A类奖学金的外国学生,自2022年8月起,可凭中国大学签发的 "来华留学签证申请表"(JW201或JW202)、录取通知书或来华留学录取证明在柏林中国签证申请服务中心申请学习签证。在之后的提问环节,大使馆教育处刘靓教授与有意来华留学的德国学生进行了现场交流。

Lara M. Gottfried博士代表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中国能力中心介绍了该中心为建立和扩大中国能力提供的机会,并表示这是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 "走向中国 "计划的一部分。除了学校之间的交流和交换,还有机会参与国际会议等活动。CDHK副主任Thomas Willems教授也在上海带来了他的线上报告,他介绍了同济大学与德国之间的诸多合作和交流,并表示,同济大学也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机会,让德国人可以了解中国并获得中国能力。

在中国成都,四名来自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与四川大学电气工程本科双学位的2022级新生也在线上参与了活动。他们展示了自己在中国生活和学习的日常,以及丰富的体育活动等。使得德国学生可以更具体、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在中国的生活和学习。

柏林自由大学的Mechthild Leutner教授从历史的角度讲述了1972年至2022年中国在德国不断变化的形象。她表示,中国的形象多年来一直在两个极端之间波动,在一点从德国对中国的报道、书名和杂志封面等内容都有所体现。一方面是对中国的钦佩,另一方面是来自中国的压力。她认为,政治家们应当具有反思中国的能力,以克服这些两极分化带来的差异。

明斯特大学的张卫奇教授在他的演讲“中国为什么突然‘不酷’?”中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张教授动情地讲述了他在过去四十年中在中国和德国的个人经历,他表示,无论是中国还是德国的年轻人都应该直面历史,在历史中吸取教训,在历史中学会思考。也许中国现在突然变得“不酷”,甚至可能“更不酷”,但这背后的原因不应该只能通过猜测,人们应当抓住机会,在接触中去亲自了解中国。

随后,德国气功大师Martin Josuweit先生来到现场,介绍了来自中国的气功并带领现场观众体验了简单的气功锻炼。最后的有奖竞猜活动将整个会场的氛围推向了高潮,Lara M. Gottfried博士和刘弘博士主持了有关中国的知识测验。在16道跟中国相关的竞答过后,第一名和第三名的桂冠均由德国人摘得并获得了和中国相关的奖品。

当晚,与会嘉宾等近40名活动的参与者齐聚位于克劳斯塔尔的中国餐厅,聆听并讨论了由刘弘博士带来的有关中德饮食文化和差异的讲座。在热烈地讨论过后,来自中国和德国的学生一起亲手制作品尝了中国传统美食饺子,为中国周首场“学生日“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Foto:China Kompetenzzentrum

Foto:China Kompetenzzent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