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第四届“中国周”圆满落幕

12月10日,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第四届中国周迎来了最后一天的研讨会,该研讨会的主题是“中国—下萨克森州的高等教育合作”。

上午9点,下萨克森州教科文中国事务专员、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原校长Hanschke教授主持今日的研讨会。宣布开场后,考虑到当前中国、美国和欧盟在冬奥会问题上存在分歧的背景下,他首先推荐了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2021年11月21日在德国《柏林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世界需要更多的“建桥者”而不是“建墙者”》;并呼吁更多的理解和包容,特别是在大流行期间,要保持中德之间的沟通渠道畅通;然后重申了中国—下萨克森州高校合作的必要性、紧迫性和挑战性;最后介绍了今日参会的所有特邀嘉宾。

哥廷根大学跨文化德国研究系和中德跨文化德国研究与文化比较研究所负责人、原主管国际合作的副校长Casper-Hehne教授带来了关于“下萨克森州中国能力研究小组的工作报告”的主题演讲。她表示,中德大学之间的合作是很有意义的,对于学生、教职工、校领导等的中国能力培训也是必要的。然而,这些都需要德国政府的财政支持。不幸的是由于政治原因,目前的德国大学能够提供的中国能力培训是有限的。

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技大学的Lackner教授介绍了奥斯纳布吕克应用技术大学和中国合肥学院之间的合作 ——“近四十年来的战略伙伴关系是如何形成的”。他回顾了这四十年来与中国高校的合作并介绍了其合作领域。在面对其他参会者的提问时,他又详细解释了学生在该合作中能获得的证书、双方达成合作的学分制度和对德国教授的中国能力培训等。

奥尔登堡应用科技大学的Ahrens教授则进行了以“能源转型和新冠为特征的新时期—工程师在中国和德国的作用”为题的演讲。他介绍了在新冠疫情爆发前与中国的合作项目,并表示目前合作由于疫情正在减少,这是非常遗憾的。随后,Ahrens教授又介绍了目前和未来的能源需求,并表示绿氢是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

研讨会上半场的最后一场演讲由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的Möller教授进行,该演讲的主题是:“智能制造—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和中国郑州大学的合作之路”。 Möller教授表示,在工业4.0的背景下,机器正在变得越来越智能。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目标是电信、铁路、电力供应、机器人等。为此,人们必须在教育方面跟上时代的步伐。

11点30分,研讨会的下半场正式开始。奥斯纳布吕克大学的Gesk教授介绍了奥斯纳布吕克大学和中国安徽大学在法学硕士课程上的合作。他表示,该课程提供了跨文化背景下价值结构的体验和价值观的转变,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经验,为以后提供跨文化转移服务打下了基础。然而由于疫情带来的影响,学生们暂时失去了参加暑期课程和实习的机会。他特别强调,中德合作和交流包括在法律领域时,德方不应抱有教师爷心态而是坦诚相待、平等交流。

最后,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地下能源系统研究所和能源储存技术研究中心的侯正猛教授介绍了中德在碳中和领域的合作。他表示,中国双碳目标是力争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此目标背景下,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与郑州大学共同成立了中德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研究院。然而,我们必须借助于中国和下萨克森州的合作网络,共同探索和实现河南省的碳中和战略和技术路线,从而为中国和全球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

至此,“中国—下萨克森州的高等教育合作”主题研讨会全部结束。这也预示着为期一周的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第四届“中国周“活动圆满落幕!

视频链接: https://video.tu-clausthal.de/film/china-woche-2021_1228.html

图片链接: https://www.china-kompetenzzentrum.tu-clausthal.de/ueber-uns/gallery

图片:中国能力中心

图片:中国能力中心